文艺评论丨电视剧《底线》编剧心得:回应这十(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转眼电视剧《底线》已经播出近半,回想项目之初,我俩对法院法官法律的认知和普通观众无甚区别。随后,紧锣密鼓的采风、创作、修改,关关难过关
一转眼电视剧《底线》已经播出近半,回想项目之初,我俩对法院法官法律的认知和普通观众无甚区别。随后,紧锣密鼓的采风、创作、修改,关关难过关关过,最后交稿时,法院的同志戏称我们已经比他们更了解法院了。
有些案件乍看之下有原型,但往下看就会发现还是有很多不同之处。就像鲁迅先生谈自己的创作,“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绝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人物的模特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
对于法院戏来说,法官审理案件过程中在“法、理、情”中的挣扎,才是独属于我们这部戏的特质。
《底线》不是每集一个故事的单元剧,而是着力刻画人物,人物成长需要有连贯性,每个案件,都要尽可能观照角色的人生困境,每个判决,也都应对角色的生活有启发和推动——这也决定了我们不可能照搬现实案件。案件素材必须掰开揉碎,必须结合人物统筹考虑再造,否则,人物和故事就是撕裂的,而无法丝丝相扣地融合在一起,势必无法引起观众的共鸣。


就是从这位法官的这句话,我们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在悬殊的收入面前,有人甘守物质的平凡。原来,一份工作,除了物质层面的考量,还有精神层面的馈赠。原来我们的岁月静好,是有人在誓死捍卫。
法官戏难写,这是一开始就有的认知。国内公检法三家,公安和检察院都有出圈的作品,但一想到法院戏,法官要么是冷冰冰地坐在法台上,没有任何感情地宣判;要么就是刻板印象式的英模好人,总是缺了一丝烟火气。在做功课的时候,我们惊讶地发现,国外的律政剧也鲜少法官戏。面对即将要开始的采风,我们仿佛在茫茫大海上进行一段看不见终点的征程。
写什么样的案件?我们也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十年,中国新的社会发展带来了怎样的新课题?法律如何应对这些新课题?只有写这样的案件,剧本才更具现实感,更贴近普通观众的生活。
采访越到后面,我们在创作上对这个职业越有了统一的共识:法官群体是个“智识”群体,他们有思想,对各类法律内外的社会现象,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表达时思路清晰,语言犀利,这是他们的职业特点,有没有可能从这个角度入手,去把握人物呢?
文章来源:《文艺论坛》 网址: http://www.czyplzz.cn/zonghexinwen/2022/1009/420.html
上一篇:陈沛|我们需要作品评论
下一篇:发哥评价”四大天王“,却有一个人只字未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