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沛|我们需要作品评论(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6 一个艺术家创作出的作品,总不是为着自我欣赏,一辈子锁在自己的屋子里。相反,总是为了发表出来,起一些作用,得到一些反映,再从这些作用和反
6
一个艺术家创作出的作品,总不是为着自我欣赏,一辈子锁在自己的屋子里。相反,总是为了发表出来,起一些作用,得到一些反映,再从这些作用和反映里来思索和探讨,所以 , 创作者的心目中永远要有欣赏者。另一方面 , 任何一个观众 , 在接触一件艺术作品后 , 总会有些感想 , 甚至愿意提出自己的希望和要求 , 与作者和广大的欣赏者共同商讨。就是这样 , 通过作品把作者与广大观众紧密地联系起来。因此 , 从这一点说,任何一个艺术家 , 都不能离开欣赏者和评论者的帮助和启发 , 而能取得卓越成就的。只有当他在长期艺术实践过程中 , 兼容并蓄地倾听各种不同意见 , 有取舍地融化为自己的营养 , 才有可能更加成熟起来。“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当局者迷 , 旁观者清”。这都说明 , 任何一个人 , 只有集中大家的智慧 , 才有更高的智慧。所以 , 作品评论不是可有可无 , 而是促进作者取得更高的成就不可缺少的因素。

4

艺术上的偏爱是客观存在的。正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喜爱咸、淡、酸、甜不同一样。这种偏爱 , 也用不着统一 , 也不能统一。假如说没有这种偏爱 , 也就没有形式、风格、题材的多样化 , 也就没有百花齐放了。这种偏爱 , 正是艺术上丰富多彩的客观条件之一 , 百花齐放正是为了满足客观存在的不同要求。所以,只要不将个人偏爱强加与作者和观众 , 既如从个人偏爱出发 , 作一家之言 , 供作家参考 , 群众选择, 以至相互比美 , 又有什么不好呢 ? 何况仅仅夹有偏爱 , 那就更不成问题了。一个善于吸收群众意见的作者 , 不在于能听取偏爱相同的意见,而在于能从不同意见中,有所比较,有所启发 , 从而有所收益。实际上 , 一个艺术家在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中(也是一种偏爱)是十分 曲折和复 杂的过程。他总是在许多不同偏爱中(包括古今中外)赏试、创造 , 再赏试、再创造的反复探讨最后才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的。不可设想 , 一个有成就的艺术家 , 不是在许多不同意见和偏爱中 , 经过自己独立思考 , 不断地艺术实践、比较、选择、综合研究 , 最后形成自己的特点 , 而是在同一个意见和偏爱下,毫无比较的形成自己的特点的。当然 , 这种议论纷纷, 对一个还不成熟的作者 , 由于他们还缺乏批判地吸收能力 , 还没有足够的艺术上的胆识,可能在不同意中 , 暂时地感到无所适从 , 踟蹰不前 , 有所苦恼。但是 , 只要他们的着眼点不是埋怨那么多意见,而是当着磨炼的必经过程 , 提高的大好机会 , 促使自己深入探讨,刻苦钻研 , 完全可以从议论纷纷中得到启发和教益的 。
评论是表现学术水平的一个方面 , 是提高创作水平、群众欣赏水平不可缺少的条件 , 是相互了解、相互帮助的一种方式 , 也是促进百花齐放的重要因素。因此 , 为了艺术的发展 , 为了同志的友谊 , 为了群众的要求 , 让我们抛掉顾虑 , 加强团结, 敞开思想 , 展开评论吧!
北宋 徽宗 竹禽圖

2
宋 李公麟 | 悬崖勒马

在美术这块百花齐放的园地里 , 可以称得起万紫千红 , 百花争艳。美中不足的是展览很多 , 而评论很少。这对进一步促进创作水平,提高广大群众欣赏水平都是不利的。因此,需要更多、更好的评论,就成为普遍的要求了。
“怀素与邬彤为友,尝从彤受笔法,彤曰:张长史私教彤云 :孤蓬自振,惊砂坐飞余自是得奇怪草圣尽于此矣!颜真卿日: 师亦有自得乎;素日:吾观夏云多奇峰 , 尝师之其痛快处 , 如飞鸟入林 , 惊蛇入草,纵遇折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日:何如屋漏雨痕? 素起握真卿手日:得之矣 ! ”(《清河书画舫》卯字号60真) 释怀素成为大书法家,亦不能离开别人的启发而有所得。


“公麟初喜画马 , 大率学韩干略有增损,有道人教以不可习 , 恐流入马趣。公麟悟其旨……。”(《清河书画舫》未字号53真)可见李公麟所以能成为卓越的画家 , 除他本人努力外 , 怕也不能离开别人有所“教”,从而使其有所“悟”这一重要原因吧。
文章来源:《文艺论坛》 网址: http://www.czyplzz.cn/zonghexinwen/2022/0927/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