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丨傅东育《冰雨火》创作谈:在镜头前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事实也确实如此。整部剧我们在云南拍了四个半月,陈晓和王一博没有轧过戏,始终是沉浸在这一个角色里的。大家在花絮里看到过陈宇的一场哭戏,那场戏拍摄时,正巧是王一博生日
事实也确实如此。整部剧我们在云南拍了四个半月,陈晓和王一博没有轧过戏,始终是沉浸在这一个角色里的。大家在花絮里看到过陈宇的一场哭戏,那场戏拍摄时,正巧是王一博生日,我本来跟他商量,要不要换一天拍?因为我也担心,外面就是等待着他庆祝的欢天喜地,他的情绪能否达到极致,但他做到了。在拍摄棚内,他走向了角色的极致绝望和孤独,我没有喊CUT,虽然镜头已经完成了,但他还一直延续着情绪、演了很长时间,这便是他作为演员应有的专注和天赋。

影视剧是遗憾的艺术,作为一个创作者,如果对某一种类型或者题材的创作已经摸到了一些窍门,或者说那个世界的大门已经向我打开了一点点,为什么不再往前走一点,沿着在类型剧中坚守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这个方向,让自己下一次能做得再好一点呢?
对于陈晓和王一博,我要求他们先用两周的时间去体验和训练,去见到真正的警察、去看到一线的环境,观察、采访,包括枪械训练,这是第一步。到了拍摄阶段,我对演员的要求是不仅背熟自己的台词,还要背熟对手的台词——熟到对手突然生病你能够立刻顶上去的程度。这是一个笨办法,但是有效。一旦你掌握了对手的表演逻辑和节奏,你就会更自然地找到自己的逻辑和节奏。等开拍的时候,我们规定演员是一律不带剧本的,台词部分在这个时候应该完全不成问题了,剩下的就是在镜头前交出你的情感、你的灵魂。
然而在我内心,对于《破冰行动》是有很多遗憾的,同时这种遗憾又很新鲜,让我暗暗地希望能有机会通过一部新的作品进行弥补。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能够不断在实践中自我纠正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冰雨火》已经摆在了所有观众面前,它能够获得什么样的评价不是我能够控制的,但是在我自己的创作过程中,与《破冰行动》相比,它可能在这样几个方面有一些进步。
其次是故事的整体搭建更有连贯性。尽管《破冰行动》整体口碑不错,但必须承认,到了最后是有一点争议的。而这个观众们说“烂尾”的问题,其实不在结尾,而是之前搭建的起承转合中,有些扣子没有扣住。《冰雨火》在剧本阶段花费了很多心血,我和编剧们在云南前后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沿着边境线上的六个地区走了一遍,采访基层干警,甚至有些编剧还一起去了抓捕现场。有了这样的基础,剧本才能够真正成为一剧之本,它的故事是有现实根基和缜密逻辑而不是胡编乱造的。另外《冰雨火》不存在有些传言说删减了主角大量戏份或集数的问题,它在成片时就是32集,所以整部剧的结构逻辑是顺的。


《冰雨火》这部作品虽然对于观众而言是一部刚开播的新剧——实际上很多演员之前也没有看过成片,所以这两天像王劲松、刘奕君、陈晓、王一博他们都在像观众一样同步看剧,互相点评,为对方点赞;但对于我而言,则已经到了可以总结经验教训的时候。以我自己的标准来看,它在类型化上仍然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比如节奏感方面,《冰雨火》的节奏放在一部电影里可能是对的,但是作为电视剧来说太急太满了,希望在这个方向上我也能再提高一些。
说回到《冰雨火》,因为演员的魅力一定是建立在角色的基础上,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所以我们在剧本阶段就尽量做到让角色真正落地。接下来,开机第一天我就对大家说,绝不允许我们剧组出现资深演员负责演技、年轻演员负责颜值的情况。对演员的评价标准应该是一致的,比如王一博扮演的陈宇是不是看起来就是刚刚入行的一个警察?王劲松扮演的林德赞是不是看起来就是基层的一个公安局长?如果是,这事儿就是对的,如果不是,那就是错的。就是这么简单。如果在创作的一开始就把演员分别定位为演技派和明星,那在后续的创作中,就会跑偏。
编辑:郭超豪
作者:傅东育(电视剧《冰雨火》导演,曾执导《破冰行动》并担任《理想照耀中国》总导演)

《冰雨火》在类型和题材上跟《破冰行动》有相似之处,很容易被大家拿来比较。实际上,当我完成《破冰行动》之后,很多人劝我三年之内不要再拍摄同类题材,因为大家对《破冰行动》评价很高,觉得我很难在短期内超越自己。
文章来源:《文艺论坛》 网址: http://www.czyplzz.cn/zonghexinwen/2022/0818/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