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 | 从《大山的女儿》《高山清渠》说起(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最后,细节是支撑现实时空和故事世界辩证统一的高光点。细节往往是人物传记的点睛之笔,通过真切可感的细节能增强现实感和艺术性,凸显英模人物的
最后,细节是支撑现实时空和故事世界辩证统一的高光点。细节往往是人物传记的点睛之笔,通过真切可感的细节能增强现实感和艺术性,凸显英模人物的个性和灵魂。百坭村和草王坝,是广西和贵州的偏远山区,电视剧通过实景和美术、道具的配合,真实展现山区生活场景的特点。百坭村贫富显著的居所,草王坝村民存水的瓦罐等物理环境的细节还原形成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黄文秀说桂柳话,“不注重仪容、站姿”,喜欢写日记、练字等细节都被杨蓉还原了出来;黄大发从一个愣头青自封共产党员到成为草王坝党支部书记,定亲时的习俗,求雨时的旧例,也都让观众印象深刻。细节丰满了人物和故事的可信度和情感深度,形成英模剧的高光点,从而点亮了整部作品。
英模剧作为现实主义纪实电视剧,其创作的最大优势和难度都在真人真事上。因为真,所以具有天然的信任度和强大的感染力;也因为真,故事的讲述会受到很大的局限,难以随意虚构。因此,如何将现实时空的真人真事和故事世界的艺术编织辩证统一,颇为考验创作者的艺术匠心。
其次,演员的表演是能否打通现实时空和故事世界的关键。英雄精神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实现要靠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来支撑,因而主要演员精湛的演技往往成为沟通现实时空和故事世界的桥梁,能使英模剧这种真实事迹的硬题材软下来。杨蓉和李健在《大山的女儿》和《高山清渠》中饰演的黄文秀和黄大发,不开美颜也没有滤镜,而是极力去贴近原型人物还原其精神特质,以质朴真切的表演风格让英雄活在荧屏上,种进了观众心中。他们出色的表演极大地提升了电视剧的艺术品质,也成为了电视剧自己的“英雄”。
策划:邵岭
某种程度上,英雄就是一个传奇,这种传奇性本身也是电视剧吸引力的重要来源。英模剧在故事中适当铺陈渲染这种传奇性,对于塑造独具特色的英雄模范典型具有必要性。但如果英模剧过分重视这种传奇性,而削弱英雄日常生活的根基,那必然会导致对英雄的神化倾向,避实向虚,变成备受诟病的单向度的“高大上”和“伟光正”。反之,如果沉溺于日常生活的琐事而不加艺术提升,则会以实拒虚,陷入自然主义的藩篱。所以,英模剧需要在日常性和传奇性上取得一定程度的平衡,太虚和太实都不符合艺术规律的要求。由此观之,《高山清渠》和《大山的女儿》两剧则正好在两者平衡的基础上各有侧重,体现出自身叙事取向的特点:前者偏向传奇,后者更多日常。

作者:张斌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副院长

《高山清渠》的主人公黄大发被誉为“当代愚公”,其人生可简单概括为“一辈子,一条渠”。黄大发出生在贵州遵义严重缺水的深山村子草王坝,年轻时父母双亡,被村里二伯养大,没有住的地方,全村人给盖了一间草棚。他就是一个尝尽人间心酸又被人间真情所温暖的普普通通的中国农民。但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农民,却拥有极其坚定的信心,一句“认命,我就不是黄大发”让他带领全村人民在绝壁上挖水渠,穿越三座大山从天河引水,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这种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成为激荡观众心灵的精神磁场。电视剧一开场就烘托出了一个不同凡响的黄大发,胆大,敢想敢干,为了找水,两次跌落悬崖,因为没有钱,便想出了拆房子出材料人工帮高老板扩大石灰厂规模以换取修渠必须的石灰的高招。但是,这些看似传奇的故事,背后是黄大发对故土,对百姓深切的爱。
文章来源:《文艺论坛》 网址: http://www.czyplzz.cn/zonghexinwen/2022/0804/393.html